“凿壁偷光”有什么典故?
历史网 2024-01-07用户投稿
匡衡,是西汉精通儒家经典的大学者,汉文帝 时任丞相,封乐安侯,能文学善说诗。
年轻时代的匡衡家境很贫困,当时的书价又 高,他根本买不起书。他有个邻居家藏书很丰富, 但从不外借。匡衡对邻居说:“你家的农活不少, 自己做不过来,总是要雇工的。
我来给你家干活
吧,不要工钱
邻居惊奇地问:“你并不是一个闲得无事可干 的人,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呢?”
匡衡说:“我喜欢读书,只要你肯借书给我,就 等于付给了工钱,不知你意下如何? ”邻居一想,他 不过是借书看看,书又看不坏,我何乐而不为呢? 便很爽快地同意了。
“凿壁偷光”有什么典故?
从此匡衡白天给邻居做工,夜里读书。可是 他的家里很穷,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,邻居家有蜡 烛,又不肯借给他,而且不同意他借光看书。被逼 无奈,匡衡只好在自己家的墙壁上穿了一个小洞, 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,烛光便从小洞里穿了过来, 匡衡就借助这点光亮读书。
书来得不易,烛光来得更不易,匡衡对此非常 珍惜,读起书来也格外用心。虽然他的天赋不高, 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,很快就成为一名学 识渊博的大学者,为他后来的政治活动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