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武职阶官化:职位与官阶严重不对等下,崇武向重文的政治转变
历史网 2024-03-08用户投稿
此文共计2300字,只需耽误您两分钟时间,我不会讲故事,但绝对用心创作。
阶官:是给文武百官定级的标志,明代以前阶官主要是指散官。明代开国沿袭以前设置散官,但明朝官员的待遇、级别都由担任的具体官职来确定,散官仅具有一种荣誉的象征意义。
武职散官:正一品,初授特进荣禄大夫,升授特进光禄大夫;从一品,初授荣禄大夫,升授光禄大夫;正二品,初授骠骑将军,升授金吾将军,加授龙虎将军;从二品,初授镇国将军,升授定国将军;
正三品,初授昭勇将军,升授昭毅将军;从三品,初授怀远将军,升授定远将军,加授安远将军;正四品,授明威将军;从四品,授宣武将军,正五品,授武德将军,从五品,授武略将军,正六品,授昭信校尉,从六品,授忠显校尉。
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,制定武将官制,正式确立起不同于元朝的官位。并规定:“凡元朝旧将来降称枢密、平章、元帅、总管、千夫长者,改为有兵五千者为指挥,一千者为千户,百人为百户,五十人为总旗,十人为小旗。”
1368年正月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此后数年南征北战,逐渐统一全国。天下初定,百废待兴,元朝残余势力还不断对北方边境侵扰,各地盗贼、匪患依然兴盛。
如何处理面临的种种危急,成了新君的头等大事。想要国家安定又不劳烦百姓?朱元璋想到了,他下令百万兵士无需解甲归田,而是开赴边疆及交通要害之地,就地屯田,亦兵亦农。——卫所制度诞生了。
卫设指挥使,统兵士五千六百人。卫下有千户所统一千一百二十人,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统一百一十二人。各府县卫所归各都指挥司都指挥使管辖,各都指挥使又直接听命于朝廷的五军都督府。
洪武二十三年自下而上,由外及里,辽东—塞北—宁夏—甘肃—青海—四川云南、贵州的军事屯垦卫所基本布置完成;计天下内外:“卫五百四十七,所两千五百九十三个,自卫指挥使以下,官兵父子传承,屯田养兵,不费百姓一粒米。”
明朝塞北防线
“崇文尚武”—明初的制度保证
洪武二十六年 (1393年)朝廷颁布《诸司职掌 》规定兵部武选司有“请旨除调官员 ”之权。 不过,武职以军功升除、世袭都有相应的规定,兵部选择之权十分有限,武官纵使犯罪,世袭特权也受到保护。洪武二十九年诏令 :“祖从军 ,父为事典刑 ,袭祖职,父从军 ,兄为事典刑 ,袭父职 ”。
明初所定武官品级极高,一省都指挥使为正二品,与六部尚书平级,高于布政使 (从二品)与按察使 (正三品),是地方官之首,卫所官职高于州县文官。都司卫所首领官不仅领一方军政,还兼管辖区内的屯田、水利、教育等工作。
这时由于连年征伐,武官们形成了一个军功勋贵集团,洪武二十五年 (1392年)共计有武官16489员,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,不是文官所能比拟。
武官数量的剧增
洪武年间,武官平时在都司内负责各地屯田、练兵工作。遇到战事则先由兵部选派大将,然后各卫出兵听调。
明成祖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夺了侄子的皇位。靖难之役、征安南、五伐漠北,在多次用兵的情况下,一大批新贵得到晋升。宣德三年兵部奏报:“内外军职九万人”可天下的武官职缺才只有两万九千员,有接近七万武官处于没有工作安排的尴尬地位,如何安置他们就成了朝廷面临的一大问题。
许多新任武官是空有头衔,却不曾到衙门理事。仁宗时兵部奏报:“奉天征讨诸将虽受官给禄,有年逾六十尚留京师执行伍之役者...至是兵部引都指挥使张杰等入见”
职务有限而武官众多,“僧多粥少”,竟然有升到正二品一省都指挥使的,仍然与普通士兵一起服役,属于共患难了。还有的高级武官已经到都督佥事,还在县一级掌卫事,官阶与职位已然非常不对等。
明宪宗朱见深
到这种情况下武职冗滥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,宣德年兵部右侍郎王骥奏:“宜行各处巡按监察御史、按察司及总兵镇守官从公推选 ,每都司卫所掌印官各一人 ,及选老成能干佐贰官二人 ,常留一人在任理事,非有警急重务不许辄差 ,仍以选定官员职名径造册回奏。”
职官、委任的对应列表
到成化二年兵部再奏,须以五年为期,令各处巡抚、巡按等官考选都司军职。朝廷开始选拔军中有才干的武将委任军务,其他武职不再被允许干预军务,受委任为掌印、佥书才是衙门的真正管事。
武官不论本身武职为何,都要经过选拔,才有职权,且随时可以被革职的风险。有官即有职的时代宣告终结。武官的职权系于总兵、把总、掌印、佥书等事务官之中,都司头衔仅仅用于表明武官身份等级。
明朝官员有名的低薪,大部分武官被阶官化后只能领本官的俸禄,有力地削减了军费开支。武官选拔委任化的过程中 ,逐渐出现了总兵官、副总兵、参将、游击将军、守备、千总、把总等新职务,明朝都司卫所制度逐渐走向衰落。
武职阶官化的影响
明初受蒙古影响,加之开国功臣多为不通文墨的“老粗”—淮西勋贵,“重武轻文”思想成为洪武、永乐年间的统治基础。
武职阶官化有力打击了武官勋贵集团,这不仅是明代制度的重大变革,也是明朝政治格局向“重文轻武”转变的一个缩影。
阶官化改革使明朝武官的制度更为完备,明初武官军功与职务合一,改革后,品级仅仅作为衡量军功的表现,具体任职则另有委任。
这缓解了军官之间争夺斩首军功的矛盾,但也使得平庸之辈贿赂得职,进取勇士无路可走。间接导致了明末军队涣散,不堪一击。
阶官化改制后,世袭的明初军人集团的利益遭到重创,普通人通过募兵投身行伍依然可以身居高位,原先的卫所世袭武官已经与前代的恩荫勋职没有什么区别,武官不再是这些人的专属。
文官完全掌握武官选任之权。明初武职袭替、军功升授自有法度,但阶官化后所有选用皆由兵部、督抚、巡按等推选、考选。
武将的前途掌握在文人之手,以至于“总兵官领敕于兵部,间为长揖 ,即为非礼 ”,明明品级一样,武官见到文官却要行礼,甚至于一个二品的都指挥使要向四品的文官作揖,文武之间已经毫无平等可言,是国家的大不幸。
经过蒙古人的几十年统治下,有颇多草原征战遗风的大明王朝,也伴随着不断地改制从承袭元朝,最终又回到了宋制。不知道于国于民是好还是坏事?
如果你觉得还不错,请关注我,您的关注是对我创作的最大支持!@仪同三司陈郡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