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领让刘备三顾茅庐!
历史网 2024-02-23用户投稿
前言:由于时代的久远,史书的简单描写,和小说的演绎,人们普遍认为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因为诸葛亮精通兵法、足智多谋。这是误解,试想,古代是凡将帅之才哪个不熟读兵法?诸葛亮作为一个毛头小伙,怎么保证他的谋略一定在别人之上呢?对于兵法,正如岳飞所说:兵无常势、水无常形、用兵之道,存乎一心。熟读兵法不代表就能打仗,古代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吗?没经过实战怎么能保证诸葛亮不是赵括呢?隆中对三分天下,不算什么,当时曹操的任何一个谋士都想得到,古人都是照眼大局观的。
其实诸葛亮并不擅长军事谋略,在三国后期刘备、关羽、张飞等其他蜀中大将相继死去后,诸葛亮就基本没打过胜仗,后来魏延出的奇谋他也没采用,这葛亮太稳重不适合领兵,《孙子兵法》云:兵者,诡道也!关于诸葛亮的缺点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谈过,这里就不说了。
但很多人都极力推荐诸葛亮,那他一定有过人之处,下面我们就透过现象看本质,来分析诸葛亮的过人之处:
1、诸葛亮的自我评价:
首先看诸葛亮的自我评价:诸葛亮躬耕陇亩时,每自比于“管仲”“乐毅”。
那我们就分析一下:古代贤人很多,诸葛亮为什么自比于这两个人,为什么不是其中的一个(如管仲一人足以)?这说明这两个人有代表性,那么这两个人都代表什么呢?
2、管仲代表什么?
管仲是春秋战国的奇人,带领齐国走上了霸主地位,给人感觉是个全才,但如果你认真研究史料,你会发现管仲最突出的优点是---经济农业,相比管仲的其他特长,管仲在经济治国上很突出。
3、乐毅代表什么
乐毅是春秋战国时的军事奇才,经常是以少胜多。有人会问,你不是说诸葛亮军事才能并不突出吗?听我下面继续解释。
4、目标虽好,如何实现它才是关键
不论是管仲的农业经济特长,还是乐毅的军事奇能,都不是看些经济和军事书籍就能达到的。
管仲的农业经济特长:这里涉及到对天文节气的熟读和计算,兴修水利的技术(像大家都知道的李冰父子的都江堰,解决了分流、泥沙等很多问题,是需要很高的智慧,即便连现在设计的水利工程也很难解决泥沙问题),还有农耕、灌溉的机械设备的发明。
乐毅的军事奇能:熟读兵书并不一定能打仗,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,那还有什么决定军事奇能呢?那就是武器的发明及士兵的训练方法。
5、科技发明能大幅提高生产力这大家都知道,所以天文水利技术、农业机械设备的制造发明对农业经济有决定性的作用。所以管仲的这项特长这里就不谈了。下面着重说古代的军事奇才。
6、在决定战争胜负的方面,“武器及练兵方法”比“谋略”更重要。
古代很多书籍现在都失传了,往往失传的都是密不外传的,或技术复杂的书籍。
7、项羽的“万人敌”学的到底是什么?
项羽小时候,其叔父教他“文、武”,他都不学,项羽曰:“书”足以记名姓而已。“剑”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。”,那万人敌到底是什么呢?史书上说是兵法,当然万人敌肯定也包括兵法,但学兵法就能保证战无不胜吗?当然不能!所以项羽“略知其意,又不肯竟学”。那项羽还学到了什么?史书上没说。
是什么决定项羽在后来的战争中,几乎战无不胜,和乐毅一样大多数是以少胜多呢?那就是武器的制造和单兵训练的方法。这些东西在历史上往往秘而不宣,或在史书上一笔带过。有时间大家可以看宋朝的《武经总要》和明朝的《武备志》,你就知道先进的武器在战争中是多么重要。如果这样说大家还觉得说服力不够强,那末下面就谈谈离我们很近的明朝“戚家军”。
8、戚家军为什么能战无不胜,以少胜多,甚至零伤亡?
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,倭寇横行时经常几百人就打败明朝千军万马。是后来戚继光建立戚家军才剿灭了倭寇,除了戚继光是武术世家外,还经过高人唐顺之对他的指点(唐顺之是个学贯传统文武的奇人,这里就不谈了),戚继光长胜的原因看历史就知道(因为明朝离我们很近,记得相对很详细),戚继光之所以能百战百胜,以少胜多,甚至能做到零伤亡,在于其对武器的研发以及单兵训练的独特方法(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,这里就不谈了),即便戚家军在兵法谋略上中了对方之计,也不落败,原因就在于此。
9、从史书上的细枝末节分析诸葛亮的技能
最后再回到诸葛亮,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,不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军事战争上,发明创造都是十分关键的,都是立竿见影的本领,史书上记载:诸葛亮先后发明过“木牛流马”“诸葛努”以及大量的水利灌溉机械设备,流传至今的还有大量设计精巧“孔明锁”,这说明诸葛亮除了一般的天文、经济、军事书籍外,更精通“鲁班、墨子”的各项发明技术,这受个人资质所限,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,这也是大家极力推崇他的原因。